当前位置:
首页
>
农业特色
>
生态旅游
>
民俗风情

说年俗•品年味

发布时间:2024-10-29 15:59:42   来源:宣威市融媒体中心   作者:包其祥   阅读:(65)  

5e3787a7f3ddf.jpg

过年了,过年了,老人笑,孩子跳,欢欢喜喜多热闹。随着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,我们迎来了2018年的狗年春节。在春节到来之际,宣威和全国一样,都沉浸在节日喜庆的气氛中。

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国家,并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。而春节,就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,因为这是一个象征团结、兴旺,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节日。据记载,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。日落月升,岁月悠悠,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,使春节成为一个寄托许多美好愿望的节日。

但在宣威,有多少过年习俗是你不知道的?

回家过年

春节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,而我们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。中国有句老话:“大年三十吃年饭,没有外人”,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,四处漂流的人们,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,父子两代,祖孙三代,甚至四世同堂,敬杯酒,鞠个躬,父慈子孝,母良妻贤,人们在鞭炮声中,在锣鼓声中,在欢笑声中,享受着人间温暖。

是的,过年了,远在他乡的游子,工作再忙,也冲淡不了回家过年的思念;路再远,也阻隔不了回家过年的匆匆脚步。回家,为的就是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,回家,为的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,享受和家人在一起过年的天伦之乐。其实,这正是春节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,说明春节在老百姓心里有着怎样的分量。

朋友,春节就要到了,回家过年吧,回家享受一份和家人一起过年的浓浓年味和浓浓的亲情……

压岁钱•开财门

你也许和我一样,在儿时的记忆里,说到过年,最盼望的一定是穿新衣,一定是发压岁钱,一定是开财门的有趣事。今天就和大家说说压岁钱和开财门这样有趣的事。
    吃过年夜饭 除夕守岁之时,长辈都要给晚辈压岁钱,最早的时候称“压祟钱”。“祟”是倒霉、晦气、不吉利的意思,因为“岁”与“祟”谐音,后来才称为压岁钱。“压岁钱”讲究大钱、新钱。现在有些长辈尤其是祖辈,过年都换一些新钞票、用红纸包好给小辈。

长辈给小辈“压岁钱”,实际是希望小辈长命百岁、健康成长、不受邪祟侵害,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。

最有意思的是大年初一开财门。大年初一的时候,一些长辈总会让一个小男孩充当“送财童子”的角色——大年初一一大早,遵照长辈的吩咐,怀抱一个石头,来到长辈家的大门前,口中念念有词,长辈把门打开,男孩便把象征财宝的石头抛进打开的大门,长辈就会给孩子一块六或八毛、六毛钱,钱多少是不计的,但尾数都是六或八,这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吉利数。

“压岁钱”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,因此,小朋友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,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。同时,要合理使用压岁钱,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。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压岁钱、送财童子这些习俗中了解年文化,毕竟压岁钱和送财童子这些习俗,有着整合家伦理关系积极意义,是值得继承的。

5e37888ccea73.png

大年三十说“偷青”

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,这在很多时候是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,是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的。但在我们宣威,却有一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春节习俗代代相传,这就是大年三十的“偷青”习俗。

大年三十的“偷青”习俗,由来已久。相传在很早的时候,一些穷人食不果腹,衣不暖身,就会在大年三十晚上到别人家的菜地里去偷摘蔬菜。要是在平时,这会受到主人家的喝叱的。但在过年时节,不要说是偷,就是送也是应该的,所以,大年三十“偷青”,不会受到指责,并渐渐演变为一种习俗。让我们着看到了我们宣威人朴实的民风,也同时了解到了春节习俗的多样和有趣。    

春 联

春节来临,而春节的一个最显著成绩的特点就是贴春联,不论是在城市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,迎接春节的到来。 

春联,俗称“门对”,又名“春帖”,是对联的一种,因在春节时张贴,故称春联。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。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,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,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。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,古人在立春日多贴“宜春”二字。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,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。据史料记载,有一年过年前,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,以示庆贺。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,后来改写在纸上。桃木的颜色是红的,红色有吉祥、避邪的意思,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。现在,在书店里就有各内容的春联,可供人选用。不过,有一些喜欢舞文弄墨的观众朋友,每逢春节来临,不是到书店去买现成的春联,而是自己动手书写春联。

春联起源于桃符,在宅门两旁悬挂桃木板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周代。据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说,“桃符长六寸,宽三寸”,桃木板上书“神荼”“郁垒”二神名字,用以驱除恶鬼,保全家平安。真正意义的春联产生于五代时期。据《宋史·蜀世家》记载,蜀后主孟昶曾在桃木板上写下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的句子,这也成为有史可据的第一副春联。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和桃木板的难觅,也由于人们希望书写更多更美的吉庆话语,到了宋代,民间已将桃木板改为纸制春联,但仍习惯称为“桃符”。王安石诗中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的名句,就表现出当年民俗之盛。到了明代,经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倡导,贴春联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,春联一词也被广泛叫开。入清以后,对联曾鼎盛一时,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。

春联,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,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。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:“两行文字,撑天柱地;一副对联,评古涵今。”贴春联,是重要的年节民俗。春节前夕,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,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、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
大年三十年夜饭

说到过年,全家人大年三十晚上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过年的重要习俗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,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,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,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。

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,根据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的记载,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。为吃一顿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,宣威人几乎家家户户在几天前就全家总动员地忙开了。而且不论饭或菜,都有许多的讲究。蒸饭要搀入糯米,这不仅糯米有香味,更重要的是舀年夜饭时要从边上舀,中间的饭要留下过完三天年到初三时才能吃,三天内中间的饭要保证不倒,这是一种吉利的象征;菜的名堂就更多了,就说“八大碗”中的每一碗菜,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。因为“八大碗“不仅”八“是吉利数,还因为每一碗的菜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在里面。比如煮红肉,是说明生活过得红红火火;扣百合,是说明全家和睦团圆;“五香菜”,是说明生活过得不仅多姿多彩,还香喷喷的;淡白菜、淡青菜,没有切过的。过年吃长菜,是含有常吃常有,素白常青的意思。还有粉蒸肉、酸菜肉……都包含有好的意思在里面。

过年,特别是年初一到初三,一般不用刀、不用斧女人不用针线。因为忙了一年到头,过年也该歇歇了嘛。还有初一到初三,家里不扫地,洗脸水、洗菜水都不往外倒。因为这些都是财宝,财宝哪能往外倒呀!还有吃年夜饭,要先供祖先,供神灵,再供狗、猫、鸡,供牛马……因为人要过年,它们也要过年。

过年吃年夜饭,不论有多少规矩和讲究,但都有一个目的,就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,因为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、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,此时,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,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……

推荐新闻

点击排行